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瑞和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
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新征程中,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扛起国企担当,探索“造血式”赋能新路径,持续推进城乡融合、产业振兴、民生改善与生态共育的系统落地,展现了新时代地方国企的使命感与行动力。
从为村庄“接上第一根污水管”,到培育出“带不走的红薯产业”;从疏通农田水源到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享,该公司在从化、五华、连南、花都等地探索出一条兼具技术支撑、产业活化、组织动员与机制沉淀的“造血式”赋能路径,为地方国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树立起鲜明样本。
这条路径,并非碎片化项目的拼接,而是以“水”为引,以“净化水质,造福人民”为初心使命,以“治水破题、产业通渠、治理润田、长效赋能”为逻辑主轴,逐步构建起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城乡融合赋能方案。
治水破题:以污水治理为切口,撬动乡村生态“重构工程”
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的“地基工程”。
2024年初,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在广州市从化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迅速在21个行政村展开系统治理。
温泉镇卫东村新隔海农污设施坐落于流溪河边
面对“点多面广、系统不连、运维困难”的典型难题,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仅用109天时间,就完成123个自然村整治任务,铺设污水管道约50公里,暗化明渠11.3公里,新建污水设施29座,改造污水设施69座,实现项目全域贯通,创造“广州水投净水速度”。
速度的背后,是技术的突围和机制的支撑。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通过“集中+分散”工艺组合,打造标准化、模块化、智慧化农污治理模型。同时配套智慧水务运维平台,实现“建设—交付—运营”一体化,大幅提升农村水环境系统韧性。
更具价值的是,他们摒弃“高耗高标”的治理惯性,优选厌氧池、人工湿地等低能耗工艺,出水标准直供村民灌溉所需,污水“变清水”,处理“变生产”。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建成新设施36座,改造117座,铺设管网80余公里,覆盖179个自然村,每日污水处理能力约4200吨,昔日污水横流、黑臭难除的“老大难村庄”,如今绿水环绕、井然有序。
从“接上第一根污水管”开始,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不仅打通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更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探索出技术底座。
产业通渠:一根红薯藤,牵出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
如果说污水治理解决了生态“面子”,产业振兴则决定了乡村的“里子”。
在梅州五华郭田镇硿南村,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因地制宜,协助推动红薯产业起势,支持搭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撂荒复耕到资金支持、从道路修建到品牌打造,实现从无到有的产业培育。红薯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0亩扩展至上百亩,“短周期、低风险、强收益”的模式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
但振兴产业不是光种出来,还要“卖出去”。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依托资源优势,指导开设“微店”瑞和网,组织直播带货,还推动农品进机关、进社区、进高校,协力构建起一套既有流量又有销量的农品销售闭环。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派驻梅州市五华县郭田镇硿南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田卓参与直播销售
2020年,公司助力红薯等特色农品销售,解决村民就业近百人。产业路径从一条红薯藤,延伸出供应链、产业链、增收链。
在清远连南,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在解决“11村饮水难”问题后,进一步开展消费帮扶与电商支持,推动鹰嘴桃、金桔等农品上线销售,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农产品+电商链”闭环,推动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的转化。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袁波监督消费帮扶产品包装发货
产业通了,村庄才能“血脉畅通”。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以产业链牵引,为乡村“造血”注入了真正可持续的动能——一个由水务工程引领、农业产业支撑、数字化销售加持的乡村产业生态雏形正在成型。
治理润田:党建联结共建共治,唤醒乡村“内生力”
美丽乡村的“美”,不仅是风景美、生态美,更是治理能力强、组织体系活。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治理触角扎入“神经末梢”,才能真正焕发乡村“内生力”。
2023年以来,公司探索“党建结对”机制,将基层党支部与结对村党组织“一对一”结成对子,推动党支部共学、项目共建、治理共促。
从连南寨岗镇廻龙村到花都炭步镇,公司党支部带着组织力、服务力下沉一线,与村民一起绘文化墙、种绿美树、认“同心树”,也带来了制度、机制、方法的种子。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大坦沙分公司党支部与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廻龙村党支部签署《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党建结对共建协议书》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猎德分公司党支部和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东风村党总支部结对共建,开展文化墙绘活动
这些行动不是临时帮扶,而是嵌入式支撑。不仅是“帮一点”,更是“种进去”。通过党建共建,村庄治理开始内生化、主动化,组织力逐渐复苏。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用一系列有温度、有厚度、有结构的共建实践,让村企之间的协作从“结对”走向“融合”,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场景。
长效赋能:从点上试验到系统固化,打造城乡融合“净水样板”
一项机制是否有效,关键看能否跑通一条从“点上经验”到“面上复制”的路径。
“从一个人带头,到一群人接力;从一村试点,到多地铺开。”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正以系统视角构建“驻村挂点+项目推进+电商赋能+党建共建”一体化机制。从红薯种植的推进模式,到电商直播的常态机制,从党建共建路径到污水治理样板,实现了经验的沉淀与模式的再生。
更关键的是,这一系列举措从底层逻辑上建立了以“治水破题、产业通渠、治理润田、长效赋能”为主干的体系。治水破题: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打牢生态底座;产业通渠:打通产业链条,推动产销循环;治理润田:党建统筹共建,夯实乡村治理根基;长效赋能:从试点淬炼到路径成型,推动赋能效应持续释放。
这条路径的最大特质,在于它并非外力“灌溉”,而是内部“生长”,让乡村在机制中找到了自我更新的支点。
“国有企业必须顶得上去,也要沉得下去。”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正以这条路径,回应总书记对国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定位。
在“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没有停留在“帮一点”“送一点”的浅层支援,而是从机制建构出发,在系统设计中深耕路径。
这一探索,不仅让农村有水用、有活干、有收入,也让企业实现了从“做公益”向“建机制”的角色转变。
未来,广州水投净水公司的“造血式”赋能路径,或可作为广东探索城乡融合机制化路径的有益借鉴,成为“百千万工程”县域治理的一块试验田,更是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样本。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莫群
【通讯员】穗净水宣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实习生】陈柏言 黄思凯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瑞和网
公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